孔明网 门户 政策解读 查看内容

关于《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解读说明

2016-12-22 17:35 查看: 221 原作者: 孔明网 来自: www.91kongming.com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科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14年5月全面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历时两年多,目前已经市政府正式发布。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特点

  本轮规划编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战略研究阶段(2014年5月-10月),二是规划编制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0月),三是意见征询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历时近2年,并与市委一号课题—科技创新中心研究融合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特点鲜明,主要体现为“一新三大”:一是新使命。自2014年5月,习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以来,市委市政府全市动员、集思广益,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的同时,将其作为上海未来“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二是大格局。本次规划编制着眼于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服务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着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全球城市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力量。三是大视野。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向前看”,即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同时,我们强调“向外看”,系统学习和充分借鉴美国、欧盟、韩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框架,形成了规划编制方案,并开展了相应的专题研究。四是大协同。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组织召开了由相关委办局、区县、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部门与专家参加的50余场次讨论和座谈会,多次邀请国家层面战略专家来沪指导,先后赴北京、深圳、天津等地调研学习;规划文本形成后,我们又以座谈会、书面交流、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征询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专程赴市人大、市政协汇报,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并在北京、上海召开了多场战略专家咨询会。

  期间,杨雄市长、周波副市长等市领导对本规划十分关心,多次听取汇报、指导规划研究编制。今年3月21日,周波副市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金兴明副秘书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对规划也提出了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形成了规划送审稿。5月23日,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规划内容的主要亮点

  本轮规划在内容上有以下三大特点和亮点。

  一是在规划定位上,首次将“科技规划”升格为“科技创新规划”。本轮规划跳出“就科技而科技”一般性科技规划范畴,而是在内涵、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尤其是紧密对接“科创22条”,全面梳理科技创新资源,积极谋划布局承担科技创新战略任务。为此,在目标的设定上,紧紧围绕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的要求,强化“四个结合”,即着力打造国际与国内创新资源整合的结合点、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的结合点、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联动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发展统筹的结合点,重点在“集聚力、影响力、引领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等“五个力”上下功夫,提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指标;在发展思路上,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点,以实现创新价值、全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坚持前瞻引领,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协同,着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格局。

  二是在目标凝练上,进一步突出了愿景和需求的导向作用。科创中心已经有了明确的“四梁八柱”建设任务。对应“四梁八柱”,规划提出了“夯实科技基础、打造发展新动能、应对民生新需求”等科技创新任务。在具体任务部署上,强调全球对标,突出任务功能内涵,通过未来愿景构建,分析未来需求,凝练实现愿景的支撑任务,力求任务更加符合未来趋势,更具对全社会创新的导向性。如,重点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愿景,提出打造若干大科学设施群,促进脑科学、量子通信等科学前沿领域形成战略方向重大突破,鼓励自由探索等任务和方向。

  三是在任务布局上,进一步突出了“营造创新生态”等“软任务”。加快科技创新,迫切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此,规划不仅关注科技创新等“硬任务”,更要注重创新生态的“软环境”,更加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塑造。结合国外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规划提出了构建以多元主体共生发展、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为主要特征的创新生态环境,及以提升创新治理能力为核心的改革举措。籍此走好“退、放、进”三部曲,增强政府创新治理的有效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

  规划总体分为七部分:一是背景与使命;二是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总体部署;三是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四是夯实科技基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是打造发展新动能,形成高端产业策源;六是应对民生新需求,推进城市和谐发展;七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具体概括为“1-1-3-5-4-4”,即“聚焦一个中心、围绕一条主线、贯彻三个坚持、提升五个力、实施四大战略任务、深化改革四大举措”。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三个坚持

  主要体现为聚焦一个中心、围绕一条主线、贯彻三个坚持,即以实现创新价值,全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坚持前瞻引领,瞄准科技前沿,着力原创突破,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深化改革,破解瓶颈制约,完善创新治理,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开放协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服务“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提供支撑。

  (二)发展目标及指标:强调五个力

  主要体现为“五个力”,即聚焦和支撑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包括: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力大幅增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之一。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批科技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成为世界科技进展的重要标志。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稳步提升,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明显增强,科技在城市安全、健康、高效、绿色运行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创新创业氛围和营商环境。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开放能级显著提升,成为国内外科技成果发布和交易的重要平台、技术汇聚集成与输出的重要基地。

  对应上述目标,提出“十三五”的核心指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0%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0%左右,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75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全市通过《符合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要求的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达到1300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新设立企业数占比达到20%左右,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比达56%。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轮规划第一次将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作为核心指标提出,表明了上海将在增强科技原创力方面的坚定决心。这既是上海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需要。

  (三)规划的四大任务

  1、培育良好创新生态(5个方面,13项重点任务和方向)

  创新生态理念更加突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性,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依存性,而彼此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可能会影响甚至决定着区域系统创新的成败。规划围绕引导多元主体共生发展、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的良好环境、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加强科学普及等5个方面,提出助推科技创业大量涌现、协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研发与服务功能型平台建设、带动辐射区域发展、融入全球化创新等13个重点任务和方向,努力打造符合创新规律、服务功能完善、市场高效配置资源、金融资本有效对接、企业创新创业活跃、各类创新主体高效联动的良好创新生态。

  2、夯实科技基础(3个方面,13项重点任务和方向)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梁八柱”中的重中之重。规划聚焦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围绕迈向世界级创新重镇、促进战略方向重大突破、鼓励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等3个方面,提出和布局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张江国家实验室等世界级研发机构和大学、先行先试、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材料与量子通信、材料基因组、合成科学与生物创制等13个重点任务和方向,力争产出标志性的原创成果,使上海成为创新条件优越、成果卓越、研究者引以为豪、全球科研人员向往的创新重镇。

  3、打造发展新动能(4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和方向)

  除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外,科技创新中心还要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产业方面,体现先导作用。规划围绕构筑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高地、支撑智慧服务发展、培育发展绿色产业、提升健康产业能级等4个方面,提出智能制造集成、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导航与遥感、网络安全、大数据及云计算、高端核心芯片、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新一代核能、高性能医疗设备、移动医疗等20个重点任务和方向,力争建立以自主技术和产品为支撑的“云、网、端”设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掌控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六)应对民生新需求(4个方面,12项重点任务和方向)

  规划凸显“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围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营造绿色宜居环境、共享健康安心生活、实现高效便捷出行等4个方面,提出城市综合安全运行与智慧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安全、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绿色建筑与生态社区建设、食品营养与安全保障、健康老龄化、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疗、交通设施智能化等12个重点任务和方向,着力体现民生问题的科技支撑系统解决方案,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医、食、住、行”的安心、便捷、可靠。

  (4)改革举措

  重点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是突破体制机制瓶颈。规划围绕行政管理机制、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等4个方面,提出加强政策法规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优化科技创新财政投入体系与方式、完善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优化科研院所分类管理机制等举措,加快推进创新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附件

  重大专题、创新主题与重点任务和方向一览表

  

专题(4) 主题(16) 重点任务和方向(58)
专题一、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主题一:引导多元主体共生发展 1、助推科技创业大量涌现
2、协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3、完善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平台条件
主题二: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的良好环境 4、优化人才集聚与培养成长支撑体系
5、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6、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主题三: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体系 7、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
8、提升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能级
主题四: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 9、促进区县错位发展
10、凸显上海科技创新辐射带动能力
11、融入全球化创新
主题五:加强科学普及,弘扬创新文化 12、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13、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专题二:夯实科技基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主题一:迈向世界级创新重镇 1、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
2、建设世界级水平研发机构
3、发挥“三区联动”效应,加快先行先试
主题二:促进战略方向重大突破 4、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
5、国际人类表型组
6、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
7、纳米科学与微纳制造
8、材料基因组
9、合成科学与生物创制
10、量子材料与量子通信
主题三:鼓励科学研究自由探索 11、稳定增加投入,支持广泛探索
12、优化评价机制,强化持续跟踪
13、着力打造交叉融合的创新群体
专题三:打造发展新动能,形成高端产业策源 主题一:构筑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高地 1、智能制造集成
2、高端智能装备与测试设备
3、机器人
4、深远海洋工程装备
5、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
6、大飞机及核心子系统
7、重点新材料
主题二:支撑智慧服务发展 8、导航与遥感
9、网络安全
10、大数据及云计算
11、先进传感器及物联网
12、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
13、高端核心芯片
主题三:培育发展绿色产业 14、智能电网
15、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
16、新一代核能
17、都市农业
主题四:提升健康产业能级 18、高性能医疗设备
19、重大新药创制
20、移动医疗
专题四:应对民生新需求,推进城市和谐发展 主题一: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1、城市综合安全运行与智慧管理
2、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安全
3、城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群安全
主题二:营造绿色宜居环境 4、城市新型清洁能源系统构建与大气环境改善
5、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6、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与污染场地修复
7、绿色建筑与生态社区建设
主题三:共享健康安心生活 8、食品营养与安全保障
9、健康老龄化
10、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疗
主题四:实现高效便捷出行 11、基于“互联网+”交通信息智慧服务
12、交通设施智能化

 


返回顶部